您的位置:首页 设备材料

材料与先进工艺共舞,撑起第三代半导体的多元应用生态

来源:Jimmy Zhang    2025-11-21
在AI、AR、生命科学、光通信等前端应用场景持续释放需求之下,以氮化镓技术为基石,用晶圆级混合集成技术,汉骅半导体正突破传统应用边界,开拓后摩尔时代下的创新赛道。

作为硅之后的新材料,以碳化硅与氮化镓为代表的三代半顺应近年来爆发式增长的新能源、快充、射频通信领域获得了规模化的应用。在传统认知上,我们习惯将电动汽车快充这类高功率场景作为典型的碳化硅应用,将5G射频通信这类高频场景作为典型的氮化镓应用。

但在汉骅半导体眼中,氮化镓这类的三代半材料仍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近日,汉骅半导体在 8 英寸硅基 GaN MicroLED 外延及多层堆叠技术量产等领域又实现里程碑式的突破,在AI、AR、生命科学、光通信等前端应用场景持续释放需求之下,以氮化镓技术为基石,用晶圆级混合集成技术,汉骅半导体正突破传统应用边界,开拓后摩尔时代下的创新赛道。

材料与工艺共舞,开拓高端显示新领域

雷鸟、Rokid、Meta等已将MicroLED作为显示的主流方案,随着人工智能与光波导技术的加速迭代渗透,AR眼镜迎来了元年时刻。

汉骅半导体CEO顾星

据汉骅半导体CEO顾星介绍,当前主流显示技术中,OLED 存在亮度不足、寿命衰减快的问题,LCoS(硅基液晶)受限于响应速度与功耗,无法满足AR、车载HUD等需要高刷新率、高亮度和低功耗的应用场景。而MicroLED均能解决以上痛点,成为高端显示领域的终极解决方案。

氮化镓因其高频性能突出,单一材料可覆盖红绿蓝全可见光谱,广泛应用于光电子领域,也是生产MicroLED的主要材料。

但MicroLED所需的大尺寸硅基GaN 外延面临性能稳定性、精细间距键合的良率控制、全彩集成的工艺复杂度的问题。

汉骅半导体通过Hybrid Bonding、金属键合、多层堆叠等 3DIC 工艺,解决了MicroLED 的发光性能与量产稳定性以及异构集成的效率与成本问题形成 “材料 - 工艺 - 代工”的技术闭环。

之所以选择硅基衬底,而不是传统蓝宝石衬底,顾星解释称,CMOS驱动电路以硅材料为主,在异质集成的3DIC工艺上可以得到很好的良率。其次,CMOS芯片多以8英寸晶圆以上生产,传统蓝宝石衬底以4英寸和6英寸为主,如果要集成在一起,需要先将8英寸晶圆进行裁切,势必会造成良率上和材料上的损失。

“要实现异质混合集成的前提是需要大尺寸高质量的硅基氮化镓材料,这点并不容易。”顾星进一步指出,氮化镓材料本身比较脆弱,不稳定,会影响MicroLED的发光效率、亮度、颜色等参数。

不同的材料有不一样的特性,在用硅基衬底生长氮化镓时,会面临晶格常数不同所带来的应力和热膨胀系数等问题,特别是从6英寸转向8英寸,尺寸越大问题就越明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汉骅通过缓冲层结构设计、量子阱(MQW)精准调控优化、晶体质量提升(GaN002&102)等实现性能双倍跃升。

顾星表示,目前汉骅的材料无论是在性能上,包括亮度、效率、可靠性,还是在制造良率上,不仅通过第三方机构测的测试,还经过了下游客户的一系列验证,满足市场应用的需求。

异质混合集成,探索多元应用

后摩尔时代,硅基材料的性能被榨干殆尽,先进制程工艺步入极限,如何延续芯片的创新迭代,除了不断研发新型材料外,改变芯片结构,从原本的2D转向3D堆叠来满足尺寸、功耗和性能的要求,是业界关注的焦点。

比如目前大热的HBM高带宽存储,其应用台积电的先进制造与CoWoS封装工艺,通过硅中介层缩短HBM堆叠芯片与处理器的物理距离,为发挥高带宽性能提供重要支撑。

汉骅8英寸 Hybrid Bonding异质混合集成技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个异质混合集成平台与现在存储的堆叠技术类似,本质上是把功能层和驱动层通过晶圆键合的技术连接在一起。”顾星对本刊表示。

据顾星介绍,目前基于Hybrid Bonding工艺,汉骅半导体已实现3.75μm的像素尺寸,键合良率达 95%以上,电学良率达70%以上,键合界面无剥离,满足消费电子可靠性标准,可支撑 1600PPI 显示屏批量生产。今年年底,2.5μm工艺将通线,届时像素密度可提升到2560PPI,键合良率提升到98%以上,电学良率提升至80%以上,匹配高端 AR 眼镜的视网膜级显示需求。

不仅如此,汉骅半导体通过多层堆叠技术,基于 8 英寸硅基集成 CMOS 驱动电路,中间层堆叠红 / 绿 / 蓝三色 MicroLED 外延晶圆,解决 Side-by-Side 方案的像素密度限制与 Chip-on-Board 方案的封装复杂度问题,加速MicroLED全彩商业化进程。

顾星指出,内存中的集成技术还是硅与硅的结合,汉骅的平台是将不同的材料集成在一起,有着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比如将基因测序芯片和CMOS驱动集成在一起,是汉骅半导体利用该平台在生命科学领域新的探索。

始于“拨投结合”,坚定看好三代半

汉骅半导体是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长三角国创中心)、苏州工业园区与创始团队三方共同发起,是长三角国创中心采用“拨投结合”创新方式支持的首个具备前瞻性、引领性的重大创新项目公司。

经过多年的发展,汉骅半导体已建立起完整的4/6/8 英寸兼容高端氮化镓材料量产产线,以及国内首条 8 英寸常温晶圆级异质混合集成量产线。

谈到创立汉骅时,顾星直言,创业是要下定决心的。

当时在海外留学的他看到国内受新一代显示技术及功率应用的影响,正大力推动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决心回国将自己海外积累的经验落地。此时,他碰到了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经过深入交流,顾星的项目成功得到了江苏产研院的支持,并开创了“拨投结合”机制,即用财政资金支持早期科研项目的全新模式。

顾星解释说,创业初期最难解决的是钱,如果初期就引入大量资本,有可能因为股权问题,导致技术团队话语权不够,影响业务发展。而通过拨投结合机制,政府资金通过科研项目的方式给予资金支持,让团队专心开展研发攻关;在项目进展到市场认可的、进行市场融资时,前期政府投入的项目资金,使用拨投结合的方式,参照市场化方式进行管理和退出。

2017年汉骅正式成立,正式迎来量产节点是5年后。

“第三代半导体的技术发展已经有20年了,真正进入规模化市场也就近几年。我们当时坚定看好碳化硅在功率上的应用和氮化镓在通信上的应用。”顾星说,“但我们的产品对客户来说是新的,认证需要很长的周期。同时我们瞄准的领域也是新的,比如AR。你在等待时机成熟的同时,客户也在观察你值不值得信任。”

这几年三代半材料的发展是有目共睹,有些是顾星所预料到的,比如车载快充,也有些是超出了顾星原本的预期,比如基因测序,今年这部分业务的增长出人意料。

在顾星看来,三代半是对半导体材料很好的补充,它不会影响硅基半导体的地位,甚至在某些应用场景上互相没有可替代性。

“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耗电量,数据中心里的光通信,车载HUD和AR眼镜的高端显示,以及基因测序这些板块都将迎来高速发展,氮化镓会有无限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