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系统应用

以平台化、自动化与全链条抢占传感器市场高地

来源:大半导体产业网    2025-10-11
为深入解读展会背后的技术趋势与市场动态,大半导体产业网对从芯片设计到智能制造的全产业链代表性企业进行采访,记录下这些来自产业最前沿的声音、战略布局与对行业未来的独特洞见。

技术浪潮奔涌向前,我们步入了一个由数据与感知定义的智能时代。作为万物互联的基石与数字世界的五官,传感器技术已成为推动产业革新、塑造智能世界的核心驱动力。

近日在上海举办的Sensor China上海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展览会,成为洞察传感器前沿技术的最佳窗口,不仅汇聚了全球顶尖的科技与产品,更集结了引领行业发展的智慧与经验。为深入解读展会背后的技术趋势与市场动态,大半导体产业网对从芯片设计到智能制造的全产业链代表性企业进行采访,记录下这些来自产业最前沿的声音、战略布局与对行业未来的独特洞见。

思微科技:以全链自主创新实现技术突围

作为航空工业自控所的子公司,西安思微传感科技有限公司自2021年成立以来,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从成立当年营收1100万元,到2024年达到5500万元,2025年更是瞄准了8500万元的目标。

思微科技具备从设计、仿真、流片、电路、生产和测试全流程技术能力,是业界为数不多的拥有自晶圆至最终产品全流程可追溯性的压力传感器供应商。思微科技技术副总师徐林鹏指出,这种全流程可追溯的准IDM模式,不仅保障了供应链安全,更在产品性能和快速定制能力上建立起独特优势。

技术突破是思微科技发展的关键引擎,其主打的高精度硅谐振压力传感器,凭借频率测量的本质优势,在精度和稳定性上超越传统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大气数据系统等关键领域。同时,公司在微差压传感器、高温压力传感器、差压变送器等卡脖子技术上取得系列突破,产品综合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防务到民用,思微科技正在布局更广阔的市场。目前,防务领域仍占公司业务的85%以上,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兵器等领域。但公司已经将目光投向了轨道交通、电力、核电等高端工业装备领域。徐林鹏表示,“思微科技的愿景是用航空/航天压力传感器的高可靠性,重新定义高端工业场景的性能天花板。”

面对与国际头部企业的差距,徐林鹏保持清醒:在可靠性和某些极端工况技术方面,我们仍有距离。正是这种清醒的认识与务实态度,推动着思微科技在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上不断前行。

微电子院:军工基因的民用转化

作为中国兵器唯一一家从事微电子的企业,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依托自主工艺平台,实现从军工高地到民用市场的成功跨越,构建了覆盖军品、民品的全场景各类MEMS产品。

微电子院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覆盖全产业链的十大工艺平台。市场开发部部长肖雷介绍,微电子院拥有从6英寸MEMS中试线、8英寸微系统的科研中试线、8英寸MEMS量产线,以及后端封测的完整制造能力,是国内专业最全、平台手段最丰富的微电子科研机构和研产一体化企业集团。“掌握了传感器从前端的设计、制造,到后端的组封装、标定、测试,以及最终的可靠性检测、筛选等一个完整的工艺实现手段。多平台的融合将给产业发展注入一些新的能量。”肖雷说道。

技术突破方面,微电子院展出了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高精度Z轴陀螺仪以0.1°/h的零偏稳定性、耐受1000g冲击的军工级可靠性支撑导弹制导等尖端领域;高性能压力传感器芯片在精度上完全对标国外同类产品,尺寸更优;在脑机接口领域,自主研发的植入式柔性电极和全国产64通道脑电采集系统等可广泛应用于医疗康复等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这家传统军工企业已实现军民品各占一半比例的均衡发展。在民用领域,微电子院正加速布局汽车电子市场,其MEMS微镜产品已用于汽车激光雷达,并在后续发展中扩展到压力芯片,目前已有30多款压力传感器及ASIC处理电路通过AECQ100认证,同时与安徽车企共同布局车用六轴惯导产品。

展望未来,肖雷指出了三大技术趋势:多传感融合与智能集成、高温/高可靠传感器技术、柔性/可穿戴传感技术。微电子院充分发挥多专业融合和平台手段齐全的优势、在极微观、极交叉领域,正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同时融入长三角发展,支撑蚌埠中国传感谷建设。

纳芯微:以系统级服务加速全球化布局

我们不只卖芯片,而是做客户的编外研发部。苏州纳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传感器市场总监谢奔用一句话点破了国产模拟芯片的突围路径。

谢奔指出,纳芯微已构建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三大技术平台,围绕泛能源、汽车两大核心应用方向展开,形成了“3大技术平台×2大应用方向的战略布局模式。“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纳芯微会在重点领域进行技术积累,再将成熟技术横向拓展至相近领域,不同领域的产品并非孤立开发,而是会在系统层面挖掘可复用的技术点,逐步完善系统级解决方案。”平台化模式还实现了IP的高效积累与复用,目前公司已量产3600余颗芯片均在各应用系统中经过了充分验证,经过验证的IP会沉淀到三大技术平台中,使后续新产品开发如同搭积木,大幅提升了研发效率和成功率,从而平衡不同领域的技术需求。

2024年汽车行业国产芯片替代率已达到15%,部分细分领域头部厂商的替代率甚至达到30%-40%,在政策扶持与产业资金支持下,国产半导体企业迎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纳芯微在汽车电子领域成绩斐然,2025年上半年汽车领域芯片出货量超3亿颗,累计接近10亿颗,在新能源三电领域已为近400家零部件客户提供支持。从营收占比来看,2025上半年汽车电子业务销售额占比为34.04%,成为公司增长的重要引擎。

背后的秘诀是通过系统级解决方案+全周期服务+质量体系保障+产业协同的组合策略。从精准的贴身陪跑服务到完善的质量体系保障再到产业协同布局,纳芯微于去年收购了麦歌恩,进一步补全了磁传感器产品线,目前正朝着系统级方案供应商的方向发展,可提供汽车电子系统所需的各类核心芯片。

下一步,纳芯微将把苏州经验复制到全球。“国际化是纳芯微的核心战略之一,目前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推进。”谢奔指出,第一条路径是借船出海,即与海外企业在国内的机构合作,逐步拓展海外市场。第二条路径是本土化服务,在美国、日本、韩国及欧洲等地多个核心市场设立了本地化机构,并配备专业的销售与技术支持团队,直接服务当地的头部客户,以提升海外市场响应效率;另一方面,在国内组建专门的团队,支持海外客户在华机构的需求,形成国内+海外协同推进的模式。

谢奔表示:“从目前进展来看,这一国际化策略成效显著,我们已进入部分全球头部汽车客户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了量产交付,预计接下来海外市场营收将迎来迅速增长。”

南京沃天科技:以自动化与全链条铸就“隐形冠军”

展会现场,南京沃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带来一条硬核数据:去年实现产值3亿多元,在国产压力芯体市场更是占据了2/3的份额,并把生意做到80多国。这家拥有20年发展历史的企业,只专注一件事——把压力传感器做好、做精。

谈及取得市场主导地位的原因,市场经理郑皓将其归功于“全链条的技术优势”。沃天科技实现了从芯片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在国内MEMS封装领域实现了较高的自动化水平,投入上千台核心设备,通过设备替代人员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

作为四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单位,沃天科技完成了从“技术创新”到“标准制定”的跨越。郑皓表示,这标志着公司和行业对其专业性的认可,也让企业从“追随者”转变为“定义者”,为持续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

汽车行业是沃天科技战略布局的重点之一,面对汽车行业的降本增效需求,沃天科技展现了全产业链布局的优势——从机加工到注塑环节全部自主完成,通过内部协同降低成本、缩短交付周期。目前公司已布局汽车电子领域,并通过产品功能集成化和底层编程技术,适配“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趋势。

通过年产400万只扩散硅压力传感器的规模优势,结合全链条技术能力和自动化生产体系,沃天科技正以二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在中国传感器领域书写着隐形冠军的故事。

龙微科技:11年只做一颗“芯”

龙微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向业界展示了作为一家专注压力传感器十一年的企业如何实现关键领域国产替代的突破之路。凭借MEMSMSG两条技术路径,龙微科技在汽车压力传感器领域成功打破了泰科、Sensata等国际巨头的长期垄断,填补国内市场的空白。

在国6标准燃油蒸气压力传感器(EVAP)领域,目前在国内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占比超过60%,在比亚迪的份额更高达90%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龙微科技围绕汽车板块已实现14款产品的量产,覆盖发动机系统、底盘系统、尾气处理及热管理等多个关键领域。

谈及替代国际巨头的历程,龙微科技总经理汪祖民透露,在微压传感器领域,龙微科技仅用五年时间实现了从芯片设计、工艺到封装的全流程自研这项核心突破,建立了完整的技术闭环。在MSG技术领域,龙微科技不仅填补了国内刹车制动系统传感器的空白,更通过性能提升和成本优化,开始替代传统的陶瓷压力传感器。汪祖民强调:能用MSG技术覆盖中压领域,替代陶瓷传感器,在提升可靠性的同时,从全生命周期看实际成本反而下降。

汽车业务是龙微科技现阶段的主要板块,占比已超85%,下一步将拓展至医疗、工业、消费领域,凭借全自研体系带来的成本优化能力,龙微科技在行业中展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

写在最后

当标准制定、车规认证、全栈自研成为本土公司的集体肌肉记忆,传感器行业的终局不再是国产替代,而是国产定义”——定义场景、定义性能、定义价格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