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业观察

集中赴港上市,本土半导体企业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

来源:SEMI 中国,王兆龙    2025-08-29
通过梳理近期提交了赴港上市申请的半导体企业不难发现,倾向于在港股上市的A股公司多是行业龙头。

进入2025年以来,本土半导体企业赴港上市进入一波密集期。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6家各类型本土半导体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覆盖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RISC-V芯片、存储芯片、碳化硅功率器件等多个领域。根据Wind数据,在三年前的2022年至2024年,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分别仅有4家、1家和3家。

2020年,中芯国际6月1日递交申报稿到6月19日审议,仅用时18天便完成了整个上市流程,这一速度前所未有,创下了科创板乃至中国资本市场的最快上市纪录。而自2024年港交所宣布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尤其针对合资格A股公司提供“快速审批”通道后,A股公司赴港上市的热情持续升温。

通过梳理近期提交了赴港上市申请的半导体企业不难发现,倾向于在港股上市的A股公司多是行业龙头。

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不完全统计)

豪威集成电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韦尔股份”)于日前递交了招股书,准备在港交所上市。豪威集团已在A股上市,是一家Fabless半导体设计公司,集团研发中心与业务网络遍布全球,2024年出货量超过110亿颗。韦尔股份刚刚于今年6月更名为“豪威集团”,公司在2019年完成了对全球前三大图像传感器芯片设计公司豪威科技的收购。

6月20日,来自长春的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龙头企业长光辰芯港交所IPO申请获受理。该公司的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工业影像、专业影像、医疗影像等领域,于2022年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同样在近期奔赴港股市场的,还包括存储器及控制器芯片龙头兆易创新、全球第二大独立存储器厂商江波龙、跻身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市场全球TOP3的天岳先进、半导体封装材料领域龙头企业创智芯联、RISC-V芯片龙头企业奕斯伟计算等半导体制造链供应商。

在“缺芯”和“卡脖子”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半导体公司受到资本青睐。2022年在A股上市的半导体公司达到52家,涉及芯片设计、制造等领域,募资总金额1126.66亿元,为近年最高峰。在科创属性的加成下,有42家半导体企业选择在科创板上市,7家在创业板上市,1家在沪市主板上市,2家在深市主板上市。

然而在此后一段时间,由于消费电子等下游需求疲软,加上疫情对宏观经济造成扰动等背景下,半导体进入一个下行周期。再加上疫情的反复、美国对中国在先进制程等方面的半导体封锁加剧、俄乌危机等地缘政治冲突、产能供需周期性错配等多重因素,导致半导体产业整体表现不佳。

2023年8月,证监会发布《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827新政),提出“阶段性收紧IPO与再融资节奏”。在新政颁布后一年时间,新增IPO受理企业总计135家,同比减少398家,降幅达74.67%。共计484家公司终止IPO,同比增201家,增幅为71.03%,其中479家因撤材料终止,占比为98.97%,同比增218家,增幅为83.53%。其中有43家半导体公司,这些企业计划募资金额共计514.78亿元,平均每家企业拟募集资金额为11.97亿元。其中,有4家企业的拟募资金额均超过30亿元。

经过一年的低谷期,在2024年8月,港交所正式推出《18C章节》,设立面向未盈利科技企业的上市专属通道。在A股上市暂时放缓的大环境下,对于特专科技公司来说,港股18C是一个可着重考虑的IPO路径,亦是企业重要的发展机遇。这项政策精准对接“硬科技”企业融资需求,尤其受益者之一,便是技术周期长、初期资本开支高的半导体行业。作为18C规则下首批过会的半导体公司,英诺赛科(专注GaN功率器件)和黑芝麻智能(AI芯片设计)打破“盈利门槛”,率先示范了科技型芯片企业的上市路径。市场人士认为,18C机制使香港成为与纳斯达克类似的“技术港湾”。

同时中国证监会推出“惠港5条”政策,加速“A+H”双平台布局。半导体行业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普遍较高,资金需求巨大。港股上市可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此外,港股“闪电配售”机制允许企业在6个月锁定期后快速再融资,融资效率显著高于A股。

海外市场的拓展往往是赴港上市企业的一大原因。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对媒体分析指出,内地和香港的政策一直支持A股公司赴港上市,一方面是龙头企业有国际化走出去的需要,需要境外资本支持;另一方面对于龙头企业,香港市场融资效率远超A股。不过,他同时也指出,港股上市最大难点,是香港市场审核容易、发行不易,往往需要市场认可才能发行成功。

港股市场汇聚着全球资本,投资者类型丰富多样,国际机构、主权基金、对冲基金以及个人投资者在此活跃。多元的投资者结构,不仅能为半导体企业带来广阔的估值空间,更能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例如,和辉光电就表示赴港上市是为了加快国际化战略及海外业务布局、增强境外融资能力、提升高端AMOLED面板产品的产能比例。天岳先进也在最新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赴港上市是进入国际化资本市场的战略布局,但主要的目的是扩大产能——赴港上市所得款项将用于扩张 8英寸及更大尺寸碳化硅衬底产能,包括国内产能扩张、海外生产基地建设。

今年港交所迎来以半导体公司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上市热潮。根据证券时报网报道,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表示,目前已有逾40家A股公司宣布赴港上市或已递交上市申请,未来几个月预计有更多A股公司赴港上市。

21世纪经济报道致同咨询TMT半导体行业领导合伙人、交易支持服务联席主管合伙人刘波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并购海外优质资产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国产半导体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之一。在全球半导体竞争格局持续重塑、融资窗口收紧的当下,越来越多中国本土芯片企业选择赴港上市,通过香港市场对接全球资本,实现融资与治理体系的升级。

目前来看,港股的市值被低估,但随着下半年资金流入港股,半导体公司在港股的价值或得到重估,交易的流动性也会增加。据悉,随着港股市场新股上市热度不断攀升,香港交易所也在酝酿多项上市机制改革,增加对全球发行人及投资者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