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电赛道迎来了一位重量级选手。1月18日,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时代电服推出换电品牌EVOGO(乐行换电),并提供了一套集换电块、快换站、APP于一体的组合换电方案,引发了舆论热议。
电动汽车能量补给,主要有充电和换电两种模式。换电模式是指通过集中型充电站对大量电池集中存储、集中充电、统一配送,并在电池配送站内对电动汽车进行电池更换服务或者集电池的充电、物流调配、以及换电服务于一体。
与充电模式相比,换电模式单次补能时间短,效率堪比燃油车加油,不仅能够提升车主的充电便利性,还具有降低购车成本、利用峰谷电价差降低充电成本等优点。然而,换电模式尚未成为主流的补能方式。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EVCIP)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充电站TOP10省份充电站保有量共有7.47万座,而全国换电站TOP10省份换电站保有量仅有1298座。
事实上,自新能源汽车兴起之时,换电模式的概念就一度被提及,后随着充电桩充电慢、充电难等问题逐渐凸显,换电模式一度成为各家车企探索的赛道之一。
自2018年开始,蔚来的换电服务实现了全国城市大规模的覆盖,据蔚来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蔚来在国内已经安装了超过700座换电站,并计划2025年底安装超过4000个(包括中国以外1000个)。
2020年,吉利汽车正式发布了旗下换电模式,按照吉利方面介绍,换电业务会从B端市场率先切入,然后在向C端市场覆盖,2021年底,吉利宣布在2025年将有5000座换电站覆盖100个核心城市,满足100万辆车的换电需求。
另一类换电玩家,包括北汽新能源、上汽集团、广汽集团等传统车企,则是选择与奥动新能源等第三方合作,进行换电模式的布局。
且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爆发式增长期,换电模式元年将至,相关企业数量也在暴增。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超8.1万家换电相关企业(经营范围含换电,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其中,2021年换电相关企业全年新增4.5万余家(全部企业状态),较前年增长147%。
站在风口的换电模式,还得到了政策的全力支持。
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换电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广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试点也成了释放重点领域消费潜力的重要一环。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十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目标到“十四五”末,我国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针对换电模式,《实施意见》指出,鼓励在城市中因地制宜布局换电站,推动主要应用领域形成统一换电标准,提升换电模式安全性、可靠性与经济性。加快换电模式推广应用,围绕矿场、港口、城市转运等场景,支持建设布局专用换电站,加快车电分离模式探索推广。同时探索出租、物流运输等领域共享换电模式。
随着玩家数量逐渐增多,政策利好不断,换电发展明显加快,分析师认为2022年将成为 “换电元年”。
中信证券预计,在政策、资本、自身产品力提升下,2022年有望成为换电行业高速发展的元年,全年有望新增换电站超3000个,2025年行业新增有望超1万个,若参照当前主流公司五年规划测算,预计到2025年行业保有量将超过3万座,较2021年增加超30倍,年度新建量增长超过10倍,增速大幅高于2022-2025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销量。
不过,车电分离模式目前仍然存在难点问题,比如电池标准不统一、安全监测问题、换电站盈利等问题。换电模式的推广如果卡在标准上,大面积铺开就需要更多的时间。
换电标准的不统一,企业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自己的换电站,要是建造的换电站数量有限或布局不够便捷,就会影响汽车的销售。不同的企业在电池包、连接器、通信协议等方面都不是统一的,而一座换电站很难兼容诸多不同的动力电池。换电不建立在电池标准化基础之上就无从谈起,也没法推广,难以形成规模和效益。业界认为,长远来看标准的统一只能是逐步推进,比如可以从5-6种主流标准过渡到2-3种,最后再统一至1种标准,这需要时间。
此外,换电站最大的硬成本还包括土地、基建、设备、电池、电费等,其运营本身是重资产模式,盈利模式也一直饱受质疑。
要商业模式能够走得下去,首先要有足够的量来支撑这种模式,这与车企们的换电车型销售直接挂钩。蔚来汽车电源管理副总裁沈斐曾经估算过,按每度电0.6元、平均每单50度电计算,一天换电50单,一年可收入50万元至60万元。达到这个标准,才基本可以覆盖换电站的场地租金和设备折旧费用。按照每辆车每周换一次电计算,一座换电站大概要辐射350辆车,才足够支付成本,压力实在不小。
另一方面,限制换电站换电效率的不是换电速度,是电池在仓里的充电速度,所以,提高充电速率至关重要,不过同时还要考虑到电池寿命损耗与安全考虑的问题。
随着政策的鼓励,换电模式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新风向,不过,驱逐横亘在换电赛道上的两大拦路虎,不仅需要整车企业敢于探路,更需要上下游产业链合力奋进。